【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扮演】
.
昨天說了控制
接著要說的是跟控制有關的關係形式
也是我自己遇到的問題
主要是『拯救』→『討好』→『衝突』
本篇以父母和孩童做例子
.
如同上一篇所說
很多控制源自於對於別人的『拯救』
淺台詞就是
『我是為你好』
『聽我的準沒錯』
『我是想幫你』
.
但這就是一種標準的控制
只是大家把自己定義在『拯救者』
.
很多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
但他們不表態自己
而把自己變成是『討好者』
.
討好就是不認同對方
但還是因為對方的要求做出對方要的回應
.
所以到這邊的角色扮演是
父母方想的是
『拯救者』VS『弱者』
.
而孩童方想的是
『權力者』VS『討好者』
.
.
直到有一天,孩子爆炸了
因為不斷的壓抑自己
只為了得到父母的『讚美』
.
當不是真心回應對方的要求
就對自己的部分造成壓抑
在心中的淺台詞就是
『你說了算』
『為了你,我委屈』
『唉,我就配合你吧』
.
但事與願違,就一次爆發
孩童這時候不想討好了
此時角色扮演雙方都變成
『加害者』VS『受害者』
.
孩童覺得受傷
因為我很努力成為你要的樣子
為什麼你就是不滿意
典型的回應就是
『你看,都是你害我這樣』
『要不是為了你』
『我都照你說的做了,還想怎樣』
.
這三種回應方式的背後其實都不存在『負責』
因為孩子認為這都是別人的決定
更充滿憤怒和衝突
.
.
當然,父母方也會轉換角色
『我是為你好,為什麼擬就是不懂呢?』
『不然你自己試試看阿,我就不信你的方式比我好』
『反正你們長大了,沒人要聽我的了』
.
這三種回應方式的背後都是『傲慢』
不過可能轉型為憤怒,或是製造愧疚感的情感綁架
但都是權力不對等的情況
.
假設權力對等,兩個人的溝通方式很容易
一個提出建議,另一個選擇接受或是不接受
這樣就結束了
.
但當權力不對等時就是這邊玩的角色扮演
所以追根究底兩方都是追求角色目標而已
『我是好爸媽』
『我是好兒子』
.
當父母的拯救者角色被孩子拒絕
或孩子的討好受到權力者否決時
兩邊都會很快速的轉換為受害者
反而對於事情毫無幫助
.
所以如果要促成溝通
.
父母放下『拯救』,給的是『經驗談』
和孩子『討論』
把『選擇的權力』交給孩子
.
孩子放下『討好』,給父母『想法』
和父母『討論』
把『選擇的權力』交給自己
並且為自己的選擇『負責』
.
『放下對於對方的角色期待,給雙方選擇的權力』
『放下對於自己的角色期待,認同自己真正的願望』
『放下雙方的角色期待,溝通才真正開始』
.
還有很多想法實在還沒整理完
就留待下次好了....
(圖片轉自網路,若有侵權請告知)